平埔族文化

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民族, 可分為二大支系,一支是大家熟知的高山九族,另一支則是生活在台灣平原地帶的各族群,統稱為平埔族,他們早在漢民族大量遷台之前,就已在台灣生活四、五千 年,由於近三、四百年來遭漢化的緣故,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,在外貌、生活、語言上越來越不易與漢人分辨,甚至有許多平埔後裔不知自己身份。

 4ab73f4c82dc4_n    

 

何處溯尋

現在說法,普遍將平埔族分為十族,若依語言學家李壬癸先生的說法,可將平埔族分為七族十四支,在高雄縣主要以西拉雅族為主,底下又分西拉雅本支、馬卡道族、大滿族,分佈在甲仙、內門、田寮、燕巢及六龜等地區。


靈魂崇拜的民族

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,多來自祖靈,馬卡道族及大滿族人,更將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,被稱為拜壺民族,祀壺的大小、型狀、材質並無限制,只要開口縮小,內裝清水,上插青葉即可。


小林地區的大滿族

甲 仙小林村的平埔族人,最大滿族的後裔,約在清朝中葉即遷徙至小林一帶,由於地處偏遠,與外界交通不易,因此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大滿族文化。傳統大滿族人的生 活型態,以漁獵為主,每一位子弟從小就得接受捕魚和打獵技術的訓練,番社采風圖考》中即記載:十齡以上,即令演弓矢;練之既熟,三、四十步外取的必中。


精神寄托-公廨

目 前高縣的甲仙、阿里關、小林、內門等地區,尚存有平埔族人的精寄託之所-公廨,裡面祭祀的主神是族人的祖先-阿立祖,公廨過去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作法占 問卜的地方,同時也是族人聚會、牽戲的活動重心。太祖是大滿族人的守護神,或稱阿立祖、阿立母…族人共有的太祖供於公廨中,不拜神像,而是以拜徵物;如向 神座、豬頭瞉柱等代表;太祖分靈則供奉於私人家中,奉於神龕左側的角落(大滿族人認為這裡最大位),所以有壁角佛之稱。

小林平埔夜祭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,採夜祭型式,遙祭祖靈。於夜幕低垂之際,族人即頭戴圓仔花環,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,在尪姨帶領下,牽手繞境,踩著四步舞法,以平埔語今唱牽曲,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,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。


小林平埔夜祭

大滿族人傳統於每年九月十五日,夜祭型式,遙祭祖靈。於夜幕低垂之際,族人即頭圓仔花環,身穿太祖最愛的純潔白衣,在尪姨帶領下,牽手繞圈,噸著四步法,以平埔語囹唱牽曲,在聲聲相疊的熱鬧氣氛中,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。

 

平埔族文物館

平埔文化逐漸隱沒在漢人世界中,高雄縣政為推廣本土教育,委託民間學者劉還月先生,於小林國小籌設國內第一座平埔族文物館,雖只是在教室裡搭建一座平埔族公廨與家屋,卻包括了許多特色:

小林地區的族人在祖靈(阿立祖)的招喚下,全體動員親手蓋公廨、練歌舞,尋回漸失落的傳統,並藉此活動凝聚族人的自信心。

在耆老王天路先生們帶領下,文物館完全由族人自己動手,上山採藤、伐竹,以麻竹為支架作出主結構體,菅芒編結成透氣的牆面,不使用任何鐵釘鐵線,而用傳統的結構法,如十字型結構、交叉綁法等,最後以茅草蓋頂完成傳統屋舍。

館中擺設充份表現大滿族的信與文化特色,如標旗與天梯、向座、檳榔中柱、木鳥、太祖祀壺、獵具、羊頭椅等等。

 

資料來源: http://content.edu.tw/local/kaushoun/chinnan/9/menu204.html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民族 文化
    全站熱搜

    2012甲仙芋筍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